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沐鸣登录 >  » 正文

谈谈竞争迷思:我的产品假如巨头跳进来竞争怎样办?


Zoom是怎么在视讯会议众多巨头中崛起?PChome为什么不早点辗压虾皮?解剖竞争迷思,看小虾米如何与产业巨头抗衡。
 
你在思考“竞争”这件事时,有没有想过,如果巨头进来做这个生意,你怎么办呢?
 
这篇文章是今年商业思维日更的文章,上週Gipi分享了“竞争”这个主题,我也来跟大家分享,在“竞争”这个议题上,大家常常会被问的“这个产品如果Google这种巨头跳进来做怎么办?”
 
今年我带产品实作课,同学会跟我提案自己团队的产品构想时,沐鸣登录这是个我很喜欢问的问题,但其实我心中已经有答案。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,看看同学有没有想清楚自己产品的价值,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,我对这件事的看法。
 
 
一、做产品的第一天,就要选择做那些“巨头不想做的事”
什么叫做巨头不想做的事呢?
 
首先是,要做 细分、专注的市场 。
 
你可以先想像一下巨头的处境。他们量体庞大,一般都是股票上市公司,每年被股东要求非常高的成长率与股东权益报酬率,他们会瞄准并投入资源的市场,一般都是非常庞大、有利可图的市场;他们的开案流程,一般也会检视“投资报酬率”,投资报酬率不高的案子,他们是不会开案的。
这也是克雷顿-克里斯汀生教授提到的重要观点——“ 创新者的两难 ”。巨头之所以成为行业巨头,一定是因为他们“最符合现有顾客的需要”,他们专注于倾听现有顾客的需求,公司的流程面对现有的顾客需求,也特别有效率,能用最大获利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。因此,为什么要去探索报酬率未知的新市场、新产品呢?
 
对大公司来说,进入某些创新但较小的市场,其实是比较“没效率”的,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常常看起来比较“不创新”,正是因为他们对现况“适应得太好”,创新反而不是理性的决策。
 
另外,公司内可能也形成了既有的利益群体,例如现有的CEO可能就是因为某个产品特别成功,而被拔擢上来的,因此做现有的产品对他们来说最熟悉,利益也最大,他们未必会想要改变方向,因为那可能反而会损害自己在公司的位置和利益。
 
因此,如果你的产品是从一个相对较小的市场开始,专注于满足这群人的需求,大公司未必愿意投入资源耕耘这个市场,或者是只投入非常少的资源,没有这么多的专注,那便会有小公司能够发展的空间。
 
有案例吗?面对一个不错的市场,巨头真的会看不起而不想加入吗?
 
苹果经营Podcast大抵就是这种态度。
 
 
Podcast其实在很久之前,就已预设在苹果的手机里了,沐鸣平台登陆但是苹果一直没有投入太多资源来经营,因为以苹果的市值来说,Podcast市场真的太小了,不值得投入,这只是苹果提供的众多附加价值之一而已。
 
反观Spotify则是非常积极,因为它的主战场就是“声音”,“声音的注意力”就是它商业模式的全部,值得它投入许多资源。与此同时,也有许多Podcast平台兴起,专注经营这块市场,目前也尚未被苹果这个巨头辗压。你说等到市场够大,苹果真的要投入怎么办?这就是我们后面会讨论的主题了。
 
二、做那些巨头很难做,甚至做了会损害现有优势的事
柯达为什么面对数位相机的崛起,不愿意赶紧转型卖数位相机呢?
 
这会损害到柯达获利的核心——底片的销售,因此受到公司内部的反对。柯达其实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数位相机的公司,但他们却让这个发明尘封,不敢做宣传,之后想跟上市场,已经来不及了。
 
面对Netflix的崛起时,Netflix攻击百视达收逾期滞纳金,提出上网租片吃到饱,不收逾期滞纳金的模式,看起来真的有打到点,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。然而,百视达为什么不改呢?
 
 
因为滞纳金是门市的重要收入。百视达采用加盟的形式,百视达和店主都不想放弃这么丰厚的利润,所以一开始就晚了,让给Netflix崛起的机会,等到后期百视达想整合线上与线下,推出租片无滞纳金的商业模式,加盟店主也不愿意配合,阳奉阴违,最后就把公司拖死了。
 
再举一个例子,虾皮当初进来台湾狂烧钱补贴时,为什么PChome无法辗压它呢?
 
 
以下列出几个原因
 
看不到:
虾皮打的客群是很年轻,使用手机的客群,和PChome主打的成熟、电脑使用为主的客群是完全不一样的。詹宏志先生也有在一场讲座中分享,他看到朋友女儿在使用虾皮并察觉到这个趋势,但是他回去看露天拍卖的订单,完全没有减少、甚至还成长,正好当时露天拍卖准备上市,他决定暂缓关注这件事,先专心冲上市,给了虾皮长大的机会。
 
伤敌五百,自毁五千:
等到虾皮用补贴烧出名号,PChome面临了“要不要跟进”的问题,但问题在于,虾皮当时还小,虾皮做全面运费补贴,如果PChome跟进,要烧的钱是虾皮的好几倍,对集团来说其实不是合理的决策,而且因为露天要上市,也不适合做这样的操作,因此还是决定搁置。
 
既有内容变成转型的阻碍:
那么跟虾皮一样推出手机购物app竞争呢?PChome的确有做,但是体验却被骂惨了,为什么呢?
 
 
因为PChome的既有强项就是电脑版购物,电脑版画面大,可以放大图,可以放很多解说文字,但是这些放到手机上就是灾难,而虾皮一开始就是以手机为重点设计的,上架的图片以及内容的呈现,都是针对手机优化,使用者在手机上的体验一定比较好,因此PChome过去的优势,反而变成之后的包袱。
 
因此我们在设计产品时,可以针对巨头做了会损害既有优势的方向去设计,可以减少巨头踏进来的诱因,这其实也是“ 破坏性创新 ”的精随。
 
这样设计很难吗?当然是难的,但并非不可能,巨头不是无所不能。再举个成功例子,当年华硕发明了Eee PC小笔电,推出之后风靡市场,但是当时的笔电巨头们却在一番抉择后才加入,因为小笔电会排挤一般笔电的销售呀!当时华硕在笔电的市占率还不高,这么做不痛,但对巨头来说是蛮痛的,这也变成一个进入的障碍。
 
三、当正面交锋时,靠营运与体验未必会做输巨头
刚刚讲的是“让巨头不想进入你的市场”,那如果这个领域真的是巨头有兴趣的呢?你要想办法打赢巨头,真的有办法吗?
 
靠 营运能力和体验 。
 
如同前面说的,巨头关注的一般是全球市场,而且有既定的流程。相比之下,小公司的改版、沟通,都更有弹性,也可以专注做在地化营运,这边让我举两个案例:
 
在地营运: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亚马逊不进来台湾做B2C?如果他进来,台湾的电商会被辗压吗?
亚马逊不进来台湾,我认为是考量在台湾无法达到规模优势。亚马逊做的电商,是靠重资本投入,建立规模经济之后,再形成“飞轮”,压低价格、增加营运效率以达成竞争优势。要能达成这个目标的市场,需要是够大的市场,台湾已经有原本的玩家,亚马逊要进来竞争,还要抢地、建仓库,未必就符合他的营运利益了。
 
许多巨头也是这样的思维,面对全球化的市场,未必每个市场都会放营运的人,也未必有人反映在地的声音给总部。即使反映了,公司也不一定会为了在地的需求改变。
 
我之前在瑞典商监控公司工作时,最大的痛苦是,这家公司虽然资源很多,但是在本地放的资源非常少,每次只要标案需要订制化,台湾的厂商总是能立刻跟上,我这边光是向总部反映需求,还在调查需求以及排程的过程,台湾厂商已经做好了,在这点上面就会非常吃亏。因此,在地的公司,反而可以深入地跟市场沟通,也能更快根据本地市场的需求而反应。
 
使用者体验与弹性:Zoom的崛起
大家现在用的Zoom,其实是个奇迹。怎么说呢?
 
 
首先,Zoom所在的“网络视讯会议”市场,是一个很老的市场,里面已经有很多既有的竞争者,包含免费的Skype,Google Meet(当时叫做Google Hangout),还有Cisco针对企业推出的WebEx,Zoom作为一个后进者,居然能在里面崛起。
 
第二个奇迹是,你可能会以为要打下如此困难的市场,应该是大亏损吧?但Zoom居然已经获利了!根据Zoom的上市说明书,Zoom于2017年创立,2018年少量亏损380万美元,并在2019年就已经有净利760万美元了。这对很多新创公司来说简直是个奇迹!
 
怎么做到的呢?
 
Zoom的创办人是Cisco的副总,他受不了Cisco产品的体验与叠床架屋的设计,因此自己出来写一套,重新以“影音优先、云原生”的分散式架构来设计产品,根据参与者的位置,以及现代多装置的需求,考虑不同装置上的体验,分开处理讯号,确保讯号最流畅,同时也重新设计使用流程,确保使用体验最好、沐鸣登录官网最容易上手。
 
他的卖点是B2B很常见的——“ it just work ”,就是行,没有太多冗余的功能,任何人都能轻易上手。即使没有安装软件也没问题,这和传统的视讯会议体验相比,是冲击性的好用。
 
因此靠着客户推荐,加上“会议”原生就容易扩散,毕竟你会和其他公司用Zoom约会议,进而达成了病毒式的扩散,也节省许多行销成本,这就是能够很快获利的原因。
 
Zoom的优势在于“弹性”这点,其实可以看得出来。当今年有资安疑虑时,ZoomCEO宣布停止所有功能的开发,专心搞定资安,在一个月内,Zoom就把问题都解决了。一般的大公司,是很难一个月完全停下来只改bug。这个版本一出,Zoom重拾了顾客的信任,接连交出亮眼的财报,股价也一飞冲天,现在也成为无法忽视的巨头。
 
经过以上的讨论,你还会担心巨头进入你的市场吗?专注于你的目标客群,还有他们的需求,强化使用者体验与在地营运,其实未必不能与之一战,重点在于,不要进入巨头的游戏规则,反而要找出自己可以发挥的优势,无论是不是面对巨头,其实这个思维都是一致的。
 
来个思考题:假设今天你在做教育产业,而Google宣布要进军台湾的线上教育市场,你会怎么思考呢?为什么?
 
跟Google比起来,Google meet线上视讯系统比我好很多,我应该把我的视讯影音功能做好,才能跟Google竞争
我最了解台湾学生的学习需求,强化和这些学生的沟通,建立品牌印象
给老师更好的分润,抢到头部的老师之后,就能留住学生
强化在地社交运营,让同学对我们有认同感
其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