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沐鸣登录 >  » 正文

沐鸣网站车业隐形冠军》从被打枪做到台湾第一大!和硕10年养出纯电动车中控电脑事业小金鸡


从秀出自为是的产品Roadmap(产品规划表),被国际一级供应商(Tier1)打枪请出会议室的经验开始,沐鸣平台登陆和硕一路颠仆躓踣前行,累积经验跟心法,10年后,和硕不仅是台湾电动车一级(Tier1)供应商,中控电脑等产品出货更遥遥领先,汽车电子事业已扭转坎坷路为获利坦途。

和硕的车用电子业务是从“斜杠”开始的,第八事业处本来是做电脑相关业务,但10多年前开始跨入车用电子研发,因为车业生态与资讯业大不同、投资期较长,部门为了交出损益成绩单,用兼做的方式左手补右手维持营运。

5年前,和硕董事长童子贤拍板车用电子是集团长期布局方向,力挺第八事业处独立为汽车电子单位,不需兼做电脑业务,“刚开始很痛苦,很大一块营收不见了。”第八事业处总经理赖哲彦回顾最初,坦言好处是可以资源聚焦,不必再赚快钱,把资源投注在非汽车事业上,但坏处是部门损益表面临赤字,还好独立后3年内,车用事业处就开始转盈,尝到甜美的果实。

布局10多年,第八事业处靠着五年前断舍离“靠电脑订单养车用业务”的心态,成为纯车业单位,赖哲彦深刻尝到IT业(资通讯)转车业的不同,尤其是组织心态与实质做法。“虽然很多IT业都说没有问题,挂保证可以配合,但我认为心理这块的调整其实才刚开始。”

为何他如此说?IT业跟车业究竟有什么不同?赖哲彦与和硕技术长黄中于接受《数位时代》专访,多年与车厂交手深度经验首度公开。

Q: 车用电子业务跟与IT业务经营上有哪些差异?
赖: 车业跟IT的商业模式不同,包括订单数量、开发时间、量产、投资回收期等⋯⋯都非常不一样,台湾很多IT先进比和硕更早踏入车用市场,但真正开花结果不多,因为有些暂停了,有些改变策略,有些重新再启动,这牵涉到公司执行力跟决策是否支持,KPI(关键绩效指标)也跟既有生意不同。

一般投入车用电子至少两年半到3年才有机会获利,订单数量上,若接正规车厂的前装主流产品订单,量跟单价都会比较合理,加上汽车产品生命週期至少6~7年起跳,量产后,不必再对此产品重复投资,加上车业没有消费电子的剧烈淡旺季,接此类订单量产后就有机会获利,若后续又接同类产品的话,就可以累加。

Q: 以和硕多年IT经验,要跨入车用电子有哪些门槛?
赖/黄: 我们认为1.对供应链的管理、2.保供保固、3.测试验证条件不一样。

赖: 先谈供应链管理,车厂有一个特性,是不会随意停产线的,因为一停代价是百万美元计算,最近两年才出现一家德系车厂向一级供应商求偿,因为对方缺料导致停线,虽然不晓得求偿金额多少,但应该很惊人。但供应短缺被客户求偿的情况较不会在IT业出现,IT遇到缺货就是海运转空运,追料给他,但车厂若碰到产线问题不能解决就很麻烦。

IT业只追上游供应链一到两层,但车业供应链得向上追溯好几层。若举面板厂为例,他得向上掌握玻璃、控制IC、软板、LED背光板供应商,甚至要追到LED芯片粒或封装,因为要确保产能不会中断。

黄: 保供保固部分,除前面说的“保供”保证供货稳定,还必须保证10年外加5或6年的维修料无虞,也就是10+5或10+6年的保证交货承诺,这对供应链是很难的事情。也因此,车用零件有特别的编号,比方高通同一颗镜头控制芯片片,卖给消费电子与车用芯片片编号是不同的,价格也差很多,但保证供货时间也不同。

10年可以让半导体制程从30几纳米走到5纳米,但汽车用芯片片不可能随便改变制程,改变工程浩大,整个验证程序非常贵,供应商得自己处理。也因此供应商在选芯片片上会格外谨慎,因为换一个芯片片要花两年时间验证,也是为何现在大家宁可追料优于换料。

赖: 车用零件的备料期也特别久,因为使用这种料的人不多,要提早把料备起来,现在半导体要一年前下单,过去正常时期,也要提前半年下单,也就是说,当跟车厂合作开发验证2年,随后会进入量产,供应链得早在“客户下单前半年”就先向上游下单备料。

黄: 接下谈第三个门槛“测试验证条件”。车规零件最大两个不同处,是温度要求与品质要求。求要求与供应时间。汽车既是户外产品又是动件,户外活动涵盖的地域范围很广,因此供应链元件温度测试验证的条件很严苛。而且既然汽车是动件,一旦撞击承受的是十几万牛顿的冲撞力,汽车整体的品质及元件寿命(MTBF)要求,都必须控制得很好。

赖: 补充来说,车业的品质概念跟IT业非常不同,在电子业的一般观念是可做“线上维修”,但汽车电子不允许,只要产线做完有瑕疵,这片就会报废,非常严格,正常是做到“零维修”。

原因是若工程师拿去解焊零件,再换新零件,对印刷电路板来说是二度伤害温度冲击,对产品的信赖性造成更动,车子保固动辄5~6年,所以正规汽车业是禁止线上维修的。

另外,从设计面来说,汽车的验证过程跟IT不同在于会做“失效分析”,也就是量产前车厂会要求供应链做“逆向工程分析”,确认一旦出问题会在哪几个地方?这对IT业来说,会不知道怎么做?汽车是高安全品质要求产业,一旦出问题会追溯供应链,过去确实曾有安全气囊厂商因为一次瑕疵回收就倒闭了。

Q: 汽车产业有跨入门槛,但和硕将之列为未来重点产业,是看见哪些趋势?

黄: 当今汽车产业除了“共乘”及“车联网”两个创新技术外,还有四个技术演进大趋势,首先是动力的改变,如同现在电动车趋势,沐鸣网站第二是自驾车趋势,第三个潜在的趋势是:零件电子化,比方过去刹车或车窗开关改用电子控制,提高了可信赖度。第四个潜在的趋势,是电控软件集中化。

过去车厂会分很多部门,内装、外壳、动力底盘⋯⋯各部门分开管理,车窗跟荧幕是由不同部门管理,所以会有很多ECU(电子控制单元),但一个ECU就要一个软件控制,现在趋势则是走向集中,用智能化控制,比方某些新创汽车大厂提出以一台伺服器或三个大ECU去控制整个车。电控硬件的改变,影响整个软件架构的改变,未来软件可以强化升级或利用虚拟机器管理等等。

电子化跟电控集中化是很深的影响,对供应链影响也很大,IT产业对这两件事都能提供帮助,因为传统车厂对此比较不熟,不过传统车厂组织可能也要改变,毕竟之前由不同ECU去分别控制车窗及后车灯,软件集中后,不能再由2个部门管理。但车厂要不要改变?不知道,但至少某些新创汽车大厂就已经是同一个部门了。

Q: 在软件这方面,台湾能否有话语权?
黄: 我想台湾是可以在车用软件里面找到机会的。虽然一些应用软件一直没掌握在台湾IT供应链手里,台湾厂商主要做芯片片驱动程式或韧体设计,汽车也类似这个趋势,ECU早期是小软件,台湾资通讯业者也会写,但将来软件集中化是否会出现一个软件平台或一个联盟?是有可能,我但不认为会有Google或Android占据手机软件那样,有某一家占据最大比率,车厂可能会组联盟成立软件控制平台,但不太会有谁出来就主导一半市场竞争者。

未来车厂会有两股势力,传统车厂不会消失,但有机会跑出更多新创车厂,新创车厂中一类是既存科技大厂如Google,沐鸣登录他们软件能力很强,另一类是以特斯拉为首的纯新创车厂,其中有些创车厂或许软件能力不能全方面都齐全,这类新创就会开始把一些适合台湾业者做的软件放给台厂,台湾就有机会。

Q: 台湾在国际IT业有一席之地,在车业有同样机会吗?
赖: 台湾业者弹性好,速度快,配合度好,有一定品质优势,另一个隐形的优势是,台湾很注重智慧财产权,这是很重要的,很多传统车厂看上台湾是看到这个。我们有ICT的技术去融入传统车厂供应链,新创我们很熟,所以我们站在相对好的点,我们知道如何配合新创,再学习传统车厂的做法。

黄: 举例说,传统车厂对电控集中化、汽车零件电子化可能没这么熟,台湾资通讯厂商就有机会,最终台厂可能是要跟传统车厂的一级供应商竞争,但一级供应商又认为台湾资通讯业者不懂传统车厂文化跟品质政策,这我们确实不够懂,但台厂懂电控跟电子化,一线车厂也不能忽视,因此台湾要快点去学习一级供应商的优势,加快从过去习惯的二三级走向第一级。

过去车厂跟一级车厂绑太紧,有一个生物链存在,所以这次新技术的撞击,对台湾很有利,等于撞出一个门缝出来,让台湾厂商进去。